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中国企业“出海”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,然而,这一进程并非一帆风顺。近年来,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乱象频现,许多公司因盲目跟风、缺乏本土化策略而遭受重创。以钢铁行业为例,2025年5月,中国钢铁制造商敬业集团收购英国钢铁公司后遭遇挫败,该交易因英国政府干预和市场波动而失败,导致巨额损失。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:一些中国企业简单复制国内模式,却忽略了本地法规和文化差异,导致项目搁浅。据南华早报报道,2025年7月,多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,原因在于未能“真正融入”当地市场,而是被动应对供应链重组。

中国公司应从日本上世纪的失误中吸取教训,避免过度扩张而忽略风险评估。 此外,信用危机也暴露了治理问题:2023年,中国房地产业海外债务违约频发,凸显了公司治理失败向全球蔓延的风险。 这些乱象不仅造成经济损失,还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。例如,ZTE在海外智能手机业务扩张失败,源于地缘政治因素和业务模式不适。 百思买在中国的失败,则是因为坚持美国模式,无法适应本地消费习惯。我认为,这些问题源于缺乏中间桥梁,如香港,能帮助企业逐步适应国际环境。Han Shen Lin在2025年8月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:“香港过去是进入中国的桥梁,现在则扮演中国通往全球市场的桥梁角色。” 这些事实提醒我们,出海需谨慎,而香港作为桥梁,能帮助中国科创企业规避这些陷阱。

 一、中国中小型企业出海的必要性

 面对国内市场饱和和经济压力,中国中小型企业(SMEs)出海已成为生存和发展之需。2025年2月,中国政府加强了对SMEs海外扩张的支持,签署了28项合作协议,覆盖东盟、德国等地区,以推动工业链合作。 据LinkedIn报道,2025年6月,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因本土增长放缓而转向海外,如迈瑞医疗和喜茶等企业,正在建立全球供应链和零售点。 这一必要性源于多重因素:首先,国内竞争激烈,SMEs需寻求新市场以分散风险。2025年,MIT Sloan管理评论指出,中国企业面临中美贸易紧张、供应链挑战和技术壁垒三重压力,出海是突破头风的必经之路。 其次,全球需求为中国创新产品提供了机会。阿里巴巴2024年6月推出服务,吸引欧美中小企业入驻其平台,显示中国电商巨头已将目光投向海外小企业市场。

 以深圳一家科技初创为例,该公司在2024年因国内市场饱和,转向东南亚出口AI设备,营收增长30%。但若无系统支持,这样的出海易失败。另一个例子是美团,其KeeTa服务在2025年7月通过香港测试全球扩张,取代了本地竞争对手Deliveroo,展示了有序出海的成功。 政府指导也强调,SMEs需熟悉外国法规,以应对贸易摩擦。2025年,中国鼓励SMEs通过“中国制造2025”计划抓住海外机会,欧盟中小企业中心报告称,这为欧盟SMEs提供了合作机会。

但反之亦然,中国SMEs可借此提升技术。 出海不仅是经济需求,更是战略需要:在2025年UOB商业展望研究中,ASEAN和中国企业强调数字化和供应链韧性,出海能增强这些能力。 然而,盲目出海风险高,如前述钢铁案例,故需可靠平台。专家如Business Sweden在2024年3月指出,香港作为桥接东西方的角色,能缓解文化和语言障碍,帮助企业先适应再扩展。

 二、香港的特殊地位为科创企业带来的全球化优势

 香港作为“一国两制”下的国际金融中心,为中国科创企业提供了独特的全球化优势。2025年8月,南华早报报道,内地科技公司如Insta360和Eyebright Medical利用香港支持缓解地缘风险。 香港的低税率、免税收入豁免和简易税制,使其成为亚洲创业枢纽。 其基础设施、便利交通和友好税制吸引全球创业者。

 香港的优势在于连接中外:作为“超级连接器”,它链接全球资本与大陆创新。Tech.eu 2025年4月报道,香港吸引创业者和投资者,因政府支持、低税和通往内地通道。 对于科创企业,香港提供创新生态:sandbox环境允许安全测试产品。 其自由经济体系、强大金融和法律基础设施,确保企业全球化顺利。 例如,北京AI初创Zhongke WengAI在2025年与香港Cherrypicks合作,将YaYi AI平台全球化,展示了香港的连接作用。

 2024年,香港吸引了创纪录公司注册数和初创公司数量,证明其吸引力。Statrys 2025年7月列出九大优势,包括低税和大陆接入。 这些优势帮助科创企业从香港起步,辐射全球。香港首席执行官李家超在2025年5月表示,香港应利用其开放市场地位桥接分歧,促进伙伴关系。

 三、香港是中国科创企业避免盲目出海的唯一选择

 在乱象频发的出海浪潮中,香港是避免盲目的唯一选择。其作为大陆企业“走出去”平台的角色无可替代。2025年7月,AInvest报道,香港复兴成为中国上市企业海外扩张灯塔,通过上市吸引中外投资者。 香港专家指出,作为世界门户,香港桥接中国与中东及全球,帮助企业制定全面策略。

 香港是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,提供多样金融服务。中东简报2025年5月称,香港深化与GCC联系,成为亚洲和中国资本枢纽。 其“无可替代”角色获全国人大认可。与直接出海不同,香港提供缓冲:企业可先在港适应国际规则,避免如前述钢铁项目失败的盲目。 例如,WeBank Technology Services在2025年1月利用香港开放环境,作为技术服务交付枢纽,启动全球扩张。

 Forbes 2021年强调,香港是中国金融通往世界的门户,连接性是关键。 2023年,AMRO报道,香港处理大陆65%外资和57%对外投资。 这使香港成为唯一选择:其他城市如新加坡虽很有竞争力,但缺乏“一国两制”优势,无法无缝连接中国内地。南华早报在2023年6月引用专家称,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桥梁的角色在地缘紧张中“更清晰、更本质”。

 四、去香港如何利用香港特区政府的优势,如金管局之于稳定币、贸发局之于全球布局

 香港政府机构为科创企业出海提供强大支持。金管局(HKMA)在稳定币监管上领先:2025年6月,HKMA发布监督指南,推动稳定币可持续发展。 2025年8月,稳定币框架生效,监管发行并要求最低资本。 这为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带来机遇:Davis Polk报道,该框架提升透明和创新。 OneSafe 2025年8月指出,监管后香港金融科技投资达15亿美元,重塑数字银行等重大基础设施。 例如,大西洋理事会在2025年3月访问香港后指出,从稳定币法规到中美经济增长,香港提供重要洞见。

 贸发局(HKTDC)则助力企业全球布局:2024年10月,HKTDC强调香港作为融资枢纽,帮助大陆企业国际扩张。 2025年7月,HKTDC支持咨询公司Fidinam扩展大陆业务。中东使命帮助中国企业全球化。HKTDC研究显示,香港助大陆企业制定全球策略。比如今年9月初将召开的 “一带一路”峰会,也提供了类似的平台。InvestHK在2025年7月与西安高新区签署备忘录,支持120家创新科技公司设立或扩展香港业务。 专家如InvestHK主管表示,香港是大陆供应链公司走向全球的首选地点。

 五、文化更有可能让香港为科创企业的出海第一站成功,比如阿里巴巴、复星等

 香港的文化接近性,使其成为中国科创企业出海首站。Business Sweden 2024年3月称,香港桥接东西方,缓解文化和语言障碍。 专家指出,企业可在港先适应,再扩展中东及其他地区。原因在于,其资本主义体系与内地制度的互补。

 阿里巴巴利用香港扩展:2017年,阿里控制菜鸟物流,投资150亿美元海外。 2023年,菜鸟拟香港IPO。 复星国际从2007年香港上市起步,全球化17年。 2025年4月,复星制药全球创新药成功。 其他如Fosun Pharma 2012年H股上市。 另一个例子是UISEE,一家北京自动驾驶公司,通过香港Cradle服务扩展国际市场。 这些成功源于香港的文化缓冲:MIT报告称,香港投资助大陆制造现代化。 Statrys 2025年强调,香港易接入中国。 法律专家引用称:“香港完美定位为连接世界与大湾区的桥梁,这是中国最发达的部分。”

 六、背靠祖国即使是出了什么问题,也不会出大乱子

 出海失败不说,但是被设局陷害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。但是香港不一样。与内地紧连的香港,让企业在享有全球便利的同时,又有一份独特的安全。

 背靠中国,香港企业享有安全网。即使问题发生,也不会大乱。中国简报2025年5月称,美国脱钩风险推中国公司向香港避险。 CNN 2020年指出,香港是科技公司避开审查的“安全港”。

 尽管有安全担忧,但2024年OFAC更新显示,香港业务风险可控。 Technology Review 2024年称,香港的网络信任度较高。 纽约时报2015年报道,中国银行体系安全网改革,提供缓冲。 例如,在2025年中国经济更新中,世界银行指出,尽管贸易限制增加,香港作为缓冲区帮助企业维持增长。 专家强调,香港的法治风险主要限于非商业领域,但对企业国际化影响有限。

 七、香港的企业服务非常成熟,已经有百年历史

 香港的企业服务生态极其成熟,拥有百年历史,这为科创企业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基础。据中国日报报道,香港有超过1500家店铺历史超过50年,其中约120家超过百年,这些老字号不仅是商业遗产,还体现了服务行业的持久专业性。 从19世纪末开始,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下的贸易港,便孕育了众多企业服务机构,如汇丰银行(HSBC)于1865年成立,至今服务全球商户,提供金融和国际贸易支持。 另一个例子是怡和集团(Jardine),成立于19世纪,其在香港的业务涵盖物流、咨询等领域,已有近200年历史,帮助无数企业国际化。 这些百年企业服务不仅积累了丰富经验,还形成了完善的法律、会计和咨询网络。香港工商总会在2021年庆祝160年历史时强调,其作为商业声音的角色,帮助企业应对全球挑战。 对于中国科创企业而言,利用这些成熟服务,能快速建立国际合规体系,避免出海初期的服务真空。专家如EH.net经济历史学家指出,香港的企业服务从20世纪初的制造业支持演变为现代金融科技枢纽,体现了其适应性。

 八、香港不但出海成本最低,而且移居多样化的选择及华人教育也为企业家家庭提供了新选择

 香港不只出海成本最低,还为企业家及其家庭提供多样化移居和教育选择,进一步提升吸引力。Statrys在2025年列出的九大益处中强调,香港低税率(利润税最高16.5%)、自由市场经济和简易公司设立,使其成为扩展成本最低的地点之一。 2025年6月,香港推出公司再定居制度,为非香港公司提供简化、低成本迁移机制,帮助中国企业快速转移。 对于移居,香港的英语环境、现代基础设施和低税吸引了众多内地企业家家庭。

财新全球在2025年6月报道,受慷慨薪资和研究资金驱动,一些学术和企业家移居香港,享受双重国籍或永久居留益处。 教育方面,香港的国际学校和华人教育体系为子女提供中西合璧的选择,如哈罗香港国际学校,结合中文和全球课程。LinkedIn在2025年4月指出,香港护照益处包括免签多国和优质教育机会。 例如,一些科技企业家通过人才引进计划移居香港,同时让子女就读本地顶尖学校。Globalization Partners在2021年强调,香港的优秀劳动力、低税和便利位置,提供诸多商业优势,包括家庭移居支持。 这使得香港不仅是业务起点,更是生活新选择。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周鑫

周鑫

123篇文章 21小时前更新

住在上海。历任上海电视台《案件聚焦》编导,SMG驻香港记者,第一财经北京分部主任,财新传媒助理总编辑,一财英文版Yicai Global总编辑兼CEO。2008年至2017年间曾赴索马里、利比亚、埃及、突尼斯、叙利亚、乌克兰等等战争和政治动荡的核心地带采访报道。

文章